实安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安管理 > 警示案例 > 正文

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分析

时间:2023-12-22 点击数:


  这几年,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是什么原因导致?可以采取什么手段预防?今天,我们就从数十起高校实验室的安全事故的回顾入手,分析原因,找寻对策。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2010年6月上旬,某实验室发生一起设备爆炸事故。

  (1)事故基本情况

  某研究生给某分析仪充入氮气,充气若干时间后,该学生离开实验室去二楼,当其返回该仪器旁时,观察窗口(直径约15 cm)的玻璃爆裂,碎裂的玻璃片将该学生右手静脉割破,腹部割伤,致大量出血,其他实验室的同学发现后,立即报“120”送医院抢救。

  爆裂的玻璃片飞散至室内各处,其中一小块玻璃片高速撞击实验室门上的玻璃,并将该门上的玻璃击穿,可见爆炸的威力巨大。

  (2)事故原因分析

  该学生操作违规。该学生充气后,未将氮气钢瓶的总阀和减压阀关闭,就离开实验室去二楼办其他事(约4-6 min),当他返回实验室关闭总阀和减压阀后回到该仪器旁时,立即发生了爆炸。长时间冲气,致使该仪器内的压力高于其最高许可工作压力,观察窗口的玻璃因无法承受此高压而爆裂。这是发生该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仪器缺少安全防护装置。该仪器的观察窗口较大,直径约为15 cm,虽然该仪器主要在高真空下工作,若能为其设置安全防护罩(如设置一个有机玻璃箱,以罩住观察窗口),则可存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人为误操作致过度冲气时而发生窗口爆裂的伤人事故。然而,该仪器的玻璃观察窗口直接面对操作人员,缺少安全防护装置,增加了发生伤人事故的可能性。

缺少规范的仪器操作规程。实验室管理存在缺陷,实验室未能给该仪器提供具体、准确的操作指南,如操作顺序、差错警示、充气时间、充气压力等。实验室仪器管理中缺少这种科学的操作指南,会给工作人员违规使用仪器、遗忘操作流程等留下机会。

  案例二:2009年12月中旬,某大学某院士的化学实验室发生冰箱爆炸且引起着火,幸好扑救及时,未造成大的损失。

  事故原因分析

冰箱使用年代较久(2004年6月),电路出现故障,已开封使用存放在冰箱内的乙醚和丙酮从瓶中泄漏,导致冰箱内空气中含有较高浓度的乙醚和丙酮气体并达到爆炸极限,冰箱的电路故障引起冰箱内的易燃溶剂产生爆炸。

  案例三:2008年12月底,某大学一化学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

  (1)事故基本情况

  学生准备好了原材料,计划进行聚乙二醇双氨基的改性,将18g左右的端基对甲苯磺酰氯改性的聚乙二醇和250mL氨水混合、溶解,然后转移到防爆瓶中,将尼龙盖旋紧后,将其放在郑州长城磁力搅拌器中油浴加热(60℃),准备反应48小时。待温度平稳后,学生将通风橱玻璃拉下,然后离开实验室。直至23日早上接到电话,学生才知实验出了事故。

  (2)事故原因分析

  ① 夜里加热装置突然失控,导致硅油被不断加热冒出大量烟雾,高温导致防爆瓶承受太大压力而爆裂;

② 防爆瓶经过多次使用,承受压力能力降低,导致反应过程中突然爆裂而将传热介质硅油溅出,导致加热器的加热圈裸露在空气中,热电偶测不到目标温度而导致加热圈不断将硅油和周围空气加热,导致产生大量烟雾。

  案例四:2010年9月初,有机化学研究所一实验室发生伤人事故。

  (1)事故基本情况

  正丁胺液体喷出,伤研究生的脸部、手,严重伤害。及时送广州市红色字会医院烫伤科治疗,花费1万多元。

  (2)事故原因分析

  油浴加热的控温系统不灵敏,温度上冲,针头被堵塞,系统内压力越来越大,以致蒸馏的热溶液喷出,伤害了实验者。

  案例五:2006年3月,某大学化学西楼一实验室内突发爆炸。

  (1)事故基本情况

  室内的试管、容器等相继发生连锁爆炸,所幸校方及消防部门扑救及时,没有酿成人员伤亡。

  据了解,事发时,该楼602实验室内正有人在进行实验操作,其间弥散在空气中的混合气体可能和实验室内的冰箱制冷设施发生反应,引起冰箱发生爆炸。存放在实验室内的众多试管、化学品容器等受到波及,相继发生爆炸,并引起燃烧。

  (2)事故原因分析

操作、药品存放、实验室通风、实验室管理等问题。

  案例六:2011年1月,某实验室发生化学爆炸,一位博士生的左眼被严重炸伤。

  事故原因分析

该博士为近视眼,在实验过程中没有佩戴防护眼镜。

  案例七:据哥伦比亚《时代报》今天报道,阿根廷中部科尔多瓦省一所大学的实验室日前发生爆炸,造成20人受伤,其中4人重伤。

  消防队的费拉里奥说,燃料着火后实验室外的滚桶发生爆炸。一位目击者说,从20天前,那里放着12-15个滚桶,每个容量200升。一只桶从升降机上掉下来裂开,挥发性很强和可燃的液体流出,发生了连环爆炸。大学当局说,该实验室没有准许保存乙烷。实验室旁边有一个职工孩子的幼儿园,被立即疏散,没有孩子受伤。

  事故原因分析

该实验室没有准许保存乙烷,属于严重违规违法。

  案例八:2004年6月,某研究所发生光气泄漏事故。

事故原因分析:

储存光气的容器泄漏, 该容器置于人群密集地区, 属于严重违规行为;光气属于危险化学品。

在高校实验室事故中,爆炸与火灾占68%。要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应从以下方面做好防范:

思想上必须重视。爆炸的毁坏力极大,危害十分严重,瞬间便会殃及人身安全,因此必须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认识危险化学品使用可能造成的危害;实验时做好充足的人身防护,操作规范掌握到位;实验室需要准备好必要的应急预案。警惕以下易燃易爆品:爆炸性药品,液氮,易燃易爆气体,金属钾、钠、白磷,以及一些本身容易爆炸的化合物。

以下危险动作不能做:1.搬运钢瓶时气体钢瓶在地上滚动,撞击钢瓶表头、随意调换表头,气体钢瓶减压阀失灵等。2.在使用和制备易燃易爆气体时,不在通风橱内进行,或在其附近点火。3.氧气钢瓶和氢气钢瓶放在一起。4.配制溶液时,将水往浓硫酸里倒,或者配制浓的氢氧化钠时未等冷却就将瓶塞塞住摇动。5.随便混合化学药品。

做实验和开车一样,保持良好的习惯可以确保安全。相反,不良的习惯可能给实验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一些最基本的操作看似简单,实则高效实用。除了安全意识不够、管理力度不大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新兴科技、新型技术发展过于迅速,很多关于新能源及废物处理的科技都包含了大量的可燃易爆气体和液体。这些实验室事故很多时候是由于操作者对科技了解不足而导致的。所以,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熟悉自身研究领域特征、在实验之前做好模拟,这些是非常必要的。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有时候安全意识再强也会有事故发生,因为既然是做实验就会有不确定性,这种探索性的事情本身就带有风险。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提高,至少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管理水平的提升,这里面包括高校从上到下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执行,最主要是要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师生首先由保护自己的意识,在开展实验前首先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估,可以查阅相关的MSDS国内外同类实验,如果开展实验,需要哪些PPE等等。另一方面是硬件方面,高校应该加大对安全设备设施投入的力度。从技术角度来说,NRC出过一本非常全面的实验室良好实践手册,《Prudent Practices in the Laboratory》,其中有美国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方法、标准和相关的样例表格。从管理情况来说,虽然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目前很薄弱,但随着国人对环境安全健康意识的增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力度也逐年加大。

2019年1月3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召开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视频会议。会议强调,各高校要加强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建设,深化学校、二级院系、实验室三级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完善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实现对实验室安全的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管控;强化对实验室危险物品采购、运输、存储、使用等各环节的管理;加强实验室安全检查,全面排查各环节风险隐患;狠抓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安全知识水平。

2019年5月2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要强化法人主体责任,建立分级管理责任体系,建立安全定期检查制度、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危险源周期管理制度和实验室安全应急制度,持续开展安全教育并加强知识能力培训,保障机构人员经费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纳入工作考核内容并建立问责追责机制,切实增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保障校园安全稳定和师生生命安全。